2011.11.13
今天上午八点五十,整理好行李来到宾馆大厅,等待Homestay来接洽。我们下来的时候已经有不少老师已经被Homestay的户主接走。虽然昨天早已知道分配的结果,已经有了心理准备,但是现场还是一番别离的景象。孟强和牛同和老师住在同一个家庭里,而我、苏国勇等四个人是自己呆在一个寄宿家庭里,没有同伴,语言不通,感觉特别孤独。告别了熟悉的室友,告别了已经有点小家庭氛围的生活组,再奔赴一个新的环境,在陌生的家庭里和陌生的外国人相处,心头涌起种种不舍,这样的分别是充满伤感的。我正帮助生病的张鑫提送行李,后边有人告诉我,接我的户主来了,我看一位老太太举着“Li Bo”的牌子,就上前打招呼“Nice to meet you,My name is Li Bo。”她向我微笑,并且告诉我她的名字教Pam。然后示意我跟她走。我拖着行李箱,跟随Pam走,挥手向那些还没有离开的同事们告别,他们也向我挥手,一向严肃的刘处长,也走到跟前跟我说:“李波,要保重啊!”我感激地对她说:“您放心吧!”一边走一边想,别了,Bleakfree Hotel!别了,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们!我们又要开始新的考察生活了!
走了几十米,赶到车跟前,Pam打开后备箱,我将行李放进去,车开往Pam家。别看Pam年龄不小,开车倒挺快。她也是一位性格开朗的老人,一路上不停地和我说话,我硬着头皮和她对话,大半还是能够听懂的,就是表达不怎么顺畅,好在Pam还是很有耐心,也有意识地将语速放得很慢,大体交流还算正常,不过我也感觉特别别扭!
通过一路的交流,我得知这个老太是英国人,来澳大利亚已经21年了,她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。她告诉我,她最小的儿子已经四十四岁了,我不禁大吃一惊。这个把车开得飞快的老太太,已经年过古稀了!别看年龄大,她还非常乐观,对话时我一旦说:“I don’t know”或者“I don’t undstand”,她就反复跟我解释,一直到我明白,她就高兴地赞美“very good!”
车在阿德莱德郊区的一所别墅前停下来,Pam停车示意我下来,我提下行李,跟随她进屋,指示我进入为我安排的房间。她告诉我,家里还住两个来澳就读的男孩,一个是香港的,一个是大连的。放下行李,来到客厅,Pam为我煮了一杯咖啡,然后向我介绍冰箱、洗碗机和各种食物放置的位置。我取出为她准备的礼品送给她:先是一份串珠做成的中国结,我用蹩脚的英语告诉她,这东西叫中国结,上面的中国字是“福”,意思是好运;再就是两盒茶叶;然后我把带来的丝巾送给她,她从包装袋中取出,围在脖子上,又走进卧室照了照镜子,嘴笑得合不拢,连声称赞“very beautiful!”并且连声向我致谢。
十二点多,两个住在这里的男孩从房间出来,我和他们相互介绍认识。大连男孩叫秦长佑,一米九多的个头,在班克希亚帕克中学读十年级。香港男孩叫艾云,是十一年级的学生。他们告诉我,这个老太很热情,也很勤劳善良。我在驻校这段时间,他们和我同去同归。从家庭去学校步行十分钟就到了!我感到高兴的是,终于有能讲中文的,不光能和我交流,还在我和老太太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。
晚上,我们组三个家庭组织了聚餐Party,刘处长和赵汝宁老师,苏国勇和我,以及三个家庭的男女主人都参加了聚会。聚会很隆重,气氛很好,但是我比较郁闷,因为听他们说话像听天书,大部分听不懂。
评论